2022年,毕节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完善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精细化管理机制”列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要点,由市委改革办统筹,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具体实施,规范和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监督管理,进一步推动项目资产确权、管护、盘活,提高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更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这一经验做法于2025年2月17日获《贵州日报》报道,具体如下:
“一天产蛋8.2万枚。”元宵节刚过,毕节市纳雍县水东镇新民村蛋鸡养殖场的员工们便忙碌起来,在自动传送带上,源源不断的鸡蛋从鸡舍中传出。包装车间工人有条不紊地装箱打包,450件鸡蛋将发往贵阳。
新民村蛋鸡养殖场占地面积2236平方米,建有标准化鸡舍2栋8列,养殖蛋鸡9万只,年产鸡蛋约3000万枚,年产值超180万元。全自动化养鸡场“出场”的鸡蛋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生产的鸡蛋源源不断销往南京、福州、深圳、香港等城市。
这个生机勃勃的新民村蛋鸡养殖场建于2014年,投入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赫章海雀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投入1200万元。项目投产后,养殖场每年按照财政衔接资金的15%进行分红,“该项目是当时新民村重要的村集体经济来源,同时为村民提供就近务工机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水东镇党委副书记郭治君说。
2020年,养殖项目开始停滞。为了盘活闲置资产,2023年6月,该镇党委按照“一个闲置资产,一个盘活方案”的工作思路,对养殖场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拿出多种盘活方案,并积极与赫章海雀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对接,针对企业经营资金上的困难,水东镇主动提出分红比例由原有的15%降低到5%,让利企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让原来沉睡的资产重新焕发新活力。
水东镇在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中以“加强服务”为盘活路径,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让企业轻松上阵。
盘活闲置资产是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持续促进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为此,毕节市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中的扶贫项目为基础,采取“自下而上反馈,自上而下核实”的摸排方式,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对2013年以来各级各类资金投入形成的农村项目资产开展全面摸排,并对全市农村项目资产开展“回头看”。同时,通过帮一帮,扶一扶,做好项目的“服务员”,助推闲置资产再生“金”。
摸排中,纳雍县还发现了锅圈岩乡明星村的一个南瓜加工厂、两个冷库和138个大棚处于闲置状态。
“针对该项目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招强引优+强化服务+灵活重组’的盘活路径,以市场化方式重新组合,打捆盘活发展食用菌产业。”锅圈岩乡党委副书记胡映介绍,2023年12月,贵州兴意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在民心村进行冻菌种植,加工厂、冷库、大棚“苏醒”了。
目前民心村食用菌种植项目产值500万元,预计年产值1500万元,已发放劳务工资12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2万人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3万元。
在毕节市赫章县,摸排发现朱明镇安甲村养殖场的大部分圈舍都处于空置状态。
设计规模大是这座养殖场最大的特点,经营主体——贵州开敏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因投资有限出现了圈舍更替闲置。为此,朱明镇采取“招强引优+强化服务”的盘活路径,主动对接贵州黄牛产业集团,以“六方合作”模式推动该公司与贵州黄牛产业集团达成合作,双方以每年18万元的年租金租用养牛场发展安格斯青年能繁母牛养殖。
“现在牛场存栏1450头,牛犊720头,已出栏197头,养殖场10栋圈舍已经全部利用,年产值可达4300万元。”贵州开敏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开敏说,标准化、规范化的养殖场目前成功纳入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养殖示范基地,稳定带动务工21人,临时务工600余人次。
“盘活沉睡资产,要问需于民、问计于市。对产业没有选准,没有市场前景的,就要及时调整,灵活重组闲置资产,变闲置为利用,让沉睡的资产再次成为凤巢。”毕节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边排边盘,一体推进”方式,该市已分级分类推进多个资产项目盘活处置,截至目前,已盘活处置590个、资产原值32.91亿元,分别占闲置低效资产项目总数的95.78%、资产原值总量的76.32%。下一步还将持续加强项目支撑,完善利益链接,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户不断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