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1.全面完成粮油种植任务。按照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扩油菜、提单产的要求,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充分挖掘撂荒地、间套作潜力,优化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加大粮油作物机收补贴力度,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加强夏收油菜田间管护,确保完成全年粮油生产任务。
2.着力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大力开展党政领导领办粮油生产示范,在示范区域合理选择适宜该地区推广的高产品种、技术,开展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示范。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升2%左右。
3.做好粮油作物田间管理。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对田间农作物进行分类指导,积极落实控旺防倒、促弱转壮等关键措施,因地、因苗、因时做好肥水管理。强化与气象、应急等部门的会商研判,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预告,适时启动应急响应,落实抗春旱和防范倒春寒的各项技术及物资准备。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止一片”的防控策略,配备药剂药械,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4.强化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继续推进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引导粮油专家和技术人员“揭榜挂帅”,实现粮油生产技术指导全覆盖。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适时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指导农民整地、育苗、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系列生产技术,真正把农业实用科技落实到田间地头。
5.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优先将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认真落实省级“635”工作机制,创新多元投入方式,提高建设标准,围绕耕地质量提升、灌排设施提升和宜机化改造三大工程,新建和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印发《毕节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6.着力推进山地农机化发展。加强主要农作物播种、采收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攻关与示范运用,大力推广高性能、智能化、多功能、组合式及增产增效、减灾减损、绿色智能农机新装备新技术。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因地制宜开展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大力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烘干中心和救灾应急中心。推进大方县山地农机产业小镇建设。强化农机安全监管。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着力提升农机作业质量和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
7.加强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围绕粮油生产任务,加大调度力度,及时掌握农资需求变化趋势和价格动态,协调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调运储备工作,确保农资及时到乡到村到户。对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市场开展执法检查,加强农资质量监管,坚决防范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引导农民到正规商家购买农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广泛宣传,帮助农民提高识别假冒伪劣农资和科学合理使用农资意识。
8.扎实推进撂荒耕地治理。抓住春耕生产关键时期,重点针对实地核查确实存在撂荒的图斑,科学分类、精准施策,对外出务工无劳动力耕种、产业选择失败导致撂荒的地块,通过政策倾斜支持,经营主体连片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行复种;对因肥力变差地力等级下降、因灾损毁等原因造成撂荒的地块,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逐步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
二、巩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9.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特色单品,强化基地建设,围绕威宁白萝卜、威宁大白菜、大方皱椒等地理标志产品和南瓜、香葱等特色单品,加大蔬菜清洁标准示范生产基地、千亩规模生产集聚乡镇、万亩规模集聚乡镇建设,示范带动蔬菜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重点支持企业在种子种苗提升、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采后分级包装及初深加工等重点环节延链补链,提高蔬菜综合生产效益。
10.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不打破现有茶叶产品和品牌格局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太极古茶”“金沙贡茶”“乌撒烤茶”等塔尖品牌。持续办好古茶文化节、茶博会等活动,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提升毕节茶叶品牌知名度。持续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办好茶旅活动。积极谋划并争取在金沙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园区”,新建2-3个茶叶加工厂,推动茶叶加工企业提质增效,形成“名优茶+大宗茶+”的发展格局。紧跟全国白茶、黄茶等市场上升趋势,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夏秋白茶、黄茶新产品,促进春茶和夏秋茶并进发展。
11.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好基地建设,紧紧围绕“三带两区”布局,加快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在织金、纳雍建设红托竹荪基地,在大方、百里杜鹃建设冬荪基地,在织金、纳雍、威宁、赫章建设夏季菌菇基地,在大方、威宁建设食用菌工厂化基地,在黔西、织金、七星关、大方建设冬春菌菇基地。
12.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天麻、半夏、党参等重点单品,打造一批“中药材+”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一批优质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加快天麻、党参、艾草等“药食”两用产品、保健产品和衍生产品的研发生产,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实施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重点推进大方-七星关-赫章天麻产业集群、大方天麻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13.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市场需求调查研究,探索订单式产销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按市场导向发展马铃薯生产。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加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设。加强马铃薯晚疫病新品种引进筛选和选育攻关,大力推广轮作模式,提升马铃薯种植水平。精心包装谋划项目,引进优强加工企业,盘活现有加工产能。
14.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优品种、扩增量、抓品质、强品牌”的思路,着力实施肉牛良种繁育、肉牛扩群增量、屠宰加工流通、饲草饲料保障、品质品牌提升等“五大工程”,构建“小规模、大群体”的肉牛发展格局。积极引进优强企业,引入优质肉牛种质资源,改良提升本地肉牛品种品质。大力发展家庭牧场,推广“藏牛于户、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养殖模式。不断做优做强威宁黄牛特色品牌,打造“贵州黄牛·毕节珍牛”产品品牌。合理规划青贮饲料种植,利用冬闲田土资源、田边地角资源种植短期牧草。完善青贮、糟渣发酵等设施设备,充分利用各类秸秆、糟渣等农副产品。
15.推动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扶持经营主体发展肉鸡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养殖,以家庭农场为载体,推广慢中速型优质肉鸡养殖,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制定毕节市畜禽屠宰行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合理规划家禽定点屠宰场点。加快推进白条鸡上市。谋划引进禽肉加工企业,发展禽肉精深加工。推动成立市禽业协会,指导协会统一品牌销售,提高经济效益,统一原材料采购、运输,降低生产成本。
16.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新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烟田稳固、作业高效、质量稳定的烟叶产业发展格局。落实生猪稳产保供责任,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以金沙、黔西、七星关为重点,大力推进酒用高粱订单生产。统筹推进水果、刺梨、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发展。
三、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17.实施农产品加工转化提升行动。依托各县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健全产业链条,推进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区建设。积极申报创建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重点推进黔西市油菜产业集群项目和洪水镇(食用菌)农业产业强镇项目、金沙县油菜产业集群项目、织金县食用菌及蔬菜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积极组织申报织金县桂果镇(食用菌)农业产业强镇项目。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产地初加工,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梯次分类布局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引导初加工环节集中布局在乡镇,精深加工环节布局向产业园区集聚。
18.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创建行动。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思路,整合各类地理标志品牌、特色农业品牌,集中部门资源力量,重点围绕茶叶、天麻、肉牛产业,挖掘产品价值、品牌文化,逐类、逐年、分步打造毕节特色农产品地域标签,提升毕节农产品市场知名度。持续加强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认证,新增“二品一标”农产品10个、新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5个。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监测,全力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依法严厉打击违规生产、经营、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
19.深入实施仓储物流筑基行动。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摸排储备,支持有需求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强化调度指导,加强监督管理,提高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利用率。
20.加强农村低效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按照“四个一批”和“持续清、加快盘、严格退”的要求,强化部门联动协调和政策支持,做好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保障,用好用活各类金融政策,持续抓实农村闲置低效项目资产盘活工作。采取分级审核方式,完成全市612个闲置低效项目的盘活销号。强化项目资产库的动态跟踪监督管理,健全“建、管、用、退”长效机制。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1.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整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持续推进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建立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加大可降解农膜示范推广力度,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点维护,完成第三次土壤普查任务,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
22.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和社会保障,巩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成果,紧盯涉渔“三无”船舶清理取缔、禁捕管理等重点任务,持续推动“禁渔令”落地见效。加强禁渔执法监管,依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宣传引导,营造社会关心、人人参与的长江禁捕退捕良好氛围。
23.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要求,因地制宜、分户施策,科学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技术和产品。将农村厕所改造与使用管护一体谋划、一体设计、一体建设,严格技术模式、改厕质量、粪污收集利用等关键环节。
五、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24.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与鉴定,推动种质资源圃和保种场建设,加快建设育种科技创新中心。聚焦主要粮油作物和天麻、食用菌、肉牛等特色产业,推进育种育苗科研攻关和繁育推广,加大马铃薯原种、一级良种、二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推进天麻良种繁育基地以及竹荪、冬荪等食用菌良种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优强头部企业,引入优质肉牛种质资源,改良提升本地肉牛品种品质。探索玉米制种基地适宜布局。完成省市两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工作。
25.创新科研工作体制。充分发挥农科院专业作用,加强与国内涉农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推动科研院所与市内农业产业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构建“科研院校+经营主体+基地”的产学研用发展体系。加强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提升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
26.强化农村改革创新。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社会资本流转土地监管。有序推进金沙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试点区允许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向县域内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户转让。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实现路径。持续推进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试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天麻完全成本保险金融支农创新试点建设。持续推进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改革试点,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源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7.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扶持力度,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建设,培育市级辅导员、县级辅导员,为30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提供辅导服务,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力争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六、加强发展要素支撑保障
28.强化工作机制保障。按要求抓好市级农业农村部门机构改革,做好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工作衔接。充分发挥党委农办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工作调度督促机制,一体推动粮食生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项“三农”工作。围绕坚决遏制文山会海反弹回潮、从严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调研、大力整治过度留痕和频繁填表报数、持续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严禁层层加码和层层摊派等重点,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认真贯彻执行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证明事项有关规定,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29.强化项目建设保障。扎实推动农业领域“市场换产业、资源换资产”,围绕“八大特色产业”,精心谋划包装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向上争资争项、向外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引领型企业,抓好重大项目落地服务,推动形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格局,实现“优势集聚+高质高效”发展。加强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化等在建项目跟踪督促,确保项目工程按时序推进。
30.强化资金投入保障。用好用活国家、省、市安排到农业农村部门的财政衔接资金、农业现代化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重大项目资金等涉农资金监管,做好资金使用有效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发挥效用。严格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持续推进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服务。
七、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
3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以实干实绩诠释对党绝对忠诚。
32.抓好党的组织建设。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务干部队伍。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突出政治标准,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统筹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统筹做好民族团结、离退休、工青妇等工作。
33.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充分用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切实推进约谈工作制度常态化,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监督,压缩设租寻租空间,防止权力滥用。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推进“三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34.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深入推进“十个纳入”“十个必查”落地落细落实,全力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每半年至少专题研究1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基层党支部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报告制度,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强化舆情监测处置,积极稳妥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的舆论导向。加大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宣传力度,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