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个人中心
  • |
  • 无障碍
  • |
  • 繁体
  • |
  • 加入收藏
  • |
  • 关怀版
喜讯!毕节市新增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近日

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公布

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其中

毕节市6位非遗传承人上榜

全省排名第二

一起来看看

本次入选的6位传承人来自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和民俗四大领域,是黔西北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文化精华的鲜明代表。他们用一生守护技艺,为非遗注入鲜活生命力:


祝英|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滚山珠”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于一体,是苗族迁徙舞中技巧性最强,难度最大的舞种之一。通过灵动的舞姿来演绎苗族迁徙史诗。

张永刚 摄


苏万朝|彝族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也被称作“跳脚舞”,在彝语里称为“恳合呗”。彝族铃铛舞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的祭祀活动,舞者通过摇动铃铛模仿战马奔跑的声音,表达对战死首领的追悼,后逐渐演变为祭祖、丧葬和节庆中的重要舞蹈,至今已有2800余年历史。

图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姚维云|阳戏(贵州阳戏)

阳戏起源于一种最古老、最原始的戏种——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在黔西市太来民族乡和素朴镇一带盛行,融合强烈的地方色彩,民族精神、民俗意味,具有娱人、敬神功能,是贵州独特的地方传统戏剧。


蔡群|蜡染技艺(织金苗族蜡染)

织金蜡染被誉为“指尖上的芭蕾”,其精美细致的技艺堪称为世界一绝。织金苗族蜡染技艺主要由苗族妇女传承,以蓝草提取的靛蓝染料和独特的平头蜡刀为核心工具,通过画蜡、染色等工序制作出蓝白相间、独一无二的蜡染艺术品。


高光友|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已有近2000年历史,起源可追溯到东汉年间,于明、清时期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大方漆器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包含50多道工序和82个生产环节,以牛羊皮制胎,表面绘制精美图案,采用多种色彩和独特的“隐花”技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既是艺术品又是耐用的生活器具。


王秀平|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赫章彝族火把节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与自然敬畏。火把节既是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盛大节日,也是展示彝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活动。

另外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为:文道华(撮泰吉)、王景才(滚山珠)。


至此

毕节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总数从2人增至8人

这标志着毕节市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

迈上新的台阶

让我们一同关注非遗传承

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57-8222057、0857-8638410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及政务公开相关事宜)

地址:毕节市七星关区碧阳大道518号
(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E栋215室)
邮箱:bjxs555@163.com

黔ICP备05002319号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021号 网站标识码: 5205000011

版权所有: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文域名: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Microsoft Edge、Chrome、
Firefox、360极速版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如果您
使用的是双核浏览器,请切换至极速模式访问